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畫虎畫皮

西方家居常見東方搪瓷人偶,最早搜括自亞洲的,當然是原汁原味的骨董,但等到西方也發展出自己的瓷器技術時,自己就能打造山寨版東方人偶了。山寨也有山寨的檔次,有以假亂真的超A貨,當然也有不計破碇的低級偽品,反正市場需求殷切,各有各的消費者。

畫虎畫皮難畫骨,反而畫出不中不西的趣味(相較之下,我們搞山寨的「實事求是」精神,無疑敬業許多),對我們來說,這種人偶可能像搞笑商品,如哈哈鏡專事歪曲變形,為的是逗人一笑;但對西方人來說,這是他們對東方的想像和憧憬,說不定就愛這種「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調調。


來源:1stdibs


1820年代法國香水瓶,來源:Elle Decor


馮.史登堡的電影<上海風光>是真人版「華皮洋骨」大秀場,滿場長袍馬掛瓜皮帽的洋鬼子,尤其女主角頭上飛揚的章魚八爪髮髻,和女神卡卡有得拼場。現在流行3D特效電影,還有勞觀眾戴上3D眼鏡,看這部片子,不用戴特製眼鏡就有哈哈鏡效果了。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旺來旺來旺旺來

在我們看來,鳳梨離時尚很遠,唯一速配的家具,恐怕就是神桌了。

但在西方,鳳梨曾是高貴的舶來品,16世紀從美洲傳入英國時,可是溫室裏嬌生慣養的千金,種植不易。在珍奧斯汀的<諾桑覺寺>裏,女主角未來的公公就在諾桑覺寺建了一個暖房,好生伺候著鳳梨的生長(還要拐著彎吹噓自己的收成:只結了100個鳳梨)。鳳梨繼而風行歐洲,也還是貴族顯要才吃得起的珍奇異果,是異國風情的代名詞之一,無論是建築、藝術品、家具、織品,都看得到鳳梨這個主題。

時至今日,鳳梨早走進尋常百姓家,人人吃得起,但知道鳳梨昔日的風光歲月,就不會對歐美家居中出現的鳳梨大驚小怪了。

但我們跟鳳梨太熟了,把「旺來」納入家居,而且還一次來兩顆,再怎麼巧心佈置,還是怕被人笑沒氣質,但,比起中天電視大廳入口大大的「旺」字看板,這兩顆鳳梨,是含蓄得多了。


圖片:The Rug Company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金正日先生,麻煩您了

今年日曆又剩沒幾張了(現在還有人撕日曆?),這時候,各種「預測」的工作特別忙乎,經濟學家要預測經濟成長,各領域有趨勢專家要發表趨勢看法,最忙的是命理師,明星來年的運勢吉凶,是影劇新聞歲末年初的特產。

連明年流行的顏色都能預測嗎?是有色彩靈媒摸摸水晶球就可以得知天機,還是說,說紅就是紅,說藍就是藍,簡直像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一樣神通廣大。

這家預測流行色彩的公司叫「彩通」,其實就是Pantone公司,我孤陋寡聞,Pantone色卡翻了那麼多年,不知Pantone的行銷招式中有「年度色彩」這一手,而且早從2000年起就秀了這一招。

如果只是Pantone公司自家選出年度最愛色彩,其實旁人也沒插嘴的餘地,但Pantone動用到「預測」一字,這就令人不解。

雖然Pantone公司強調他們的「預測」是根據許多報告、指標、數據得來的結果,聽起來像經濟學家預測年度經濟成長率,但色彩畢竟不是單一數字,從來沒有哪個色彩在哪個年度一枝獨秀,既然沒有年度色彩這個東西,你如何能預測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除非你神通廣大,像時裝界一樣,以潮流之名,行操作之實。下季會流行什麼服裝,早幾個月前的時裝週就擺好了局,大家也甘心入局,而且追逐得歡喜又熱鬧。但色彩的局可不是好設的,首先眾家時尚設計師就不甘受擺佈,哪個創意工作者願意接受這樣綁手綁腳的指令,即使指定一組色盤也不夠用,更何況單一色彩這樣獨裁的概念。又,如果你大費周章讓某個顏色蔚為風潮,讓自己的預言成真,豈不是江湖術士偽裝成色彩先知。

預測單一色其實是挖個洞給自己跳,那預測一組色盤呢?Pantone每季也提供色彩分析預測,但不是單一色彩,而是幾個色彩構成的色盤,but,這就像算命師說我明年運勢不太好也不太壞、有苦也有甜,這是準還是不準呢。


Pantone於紐約時裝週發表的2011春夏色彩趨勢

就像命理老師預測名人運勢,年終時總有記者等著踢館(不準才好搏版面),讓我們來回顧Pantone老師對2010流行色的預測──松石綠(Turquoise)。我雖然很喜歡這個顏色,但回顧2010年…除非Lady Gaga頭罩Turquoise假髮、胸罩Turquoise噴槍,或是,iPad或iPhone4清一色Turquoise外殼,否則,我實在懷疑這個顏色是否夠格稱得上2010代表色…



在今天的地球上,要說哪裏能貫徹單一色彩的概念,恐怕就只有北韓這樣的國家了,金正日先生,明年的流行色,麻煩您了。

鍛鐵

我看歐洲的房子,特別被鍛鐵吸引,尤其陽台、窗台欄杆,像睫毛一樣,為門窗添加不知多少風味。

歐洲的鍛鐵不只造型優美,顏色多保留鐵件的黑,很有存在感,即使門板窗型華麗繁複,你的眼光還是不能不注意到那些沈黑的鍛鐵。鈍重的黑鐵,鏤空以直線、花莖、蔓藤、幾何形,線條或剛直,或流轉,凝定中有輕盈,沈靜中有風情。

台灣潮溼,鍛鐵多半鍍鋅以防鏽,似金非銀的,看起來駁雜,不如純鐵來得耐看,潻加什麼青綠銅、墨綠銅、黃古銅、紅古銅的,也不見得增色。加之台灣建築的設計往往過份繁複,凹凹凸凸,牆面也多磁磚少素面,是結果是,鍛鐵隱匿在一堆元素裏,視覺上無法突出。


單純的壁面,簡單的窗形,素樸的玻璃,陽台欄杆也不過直線與圓點的構成,耐看而不使人厭膩,那整片的鮭紅色,連冬天也變得溫暖。


多了植物的變形元素,也多了裝飾效果,纖麗曼妙,一派旖旎風光。



原本樸素的欄杆,多虧底部那一條粗邊,沒被壁面的裝飾淹沒。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開膛手


設計師Dan Marty的舊貨店 Maison Au Naturel,來源:Style Beat

連家具也有人開膛破肚,為的是營造仿古的、自然的鄉村風情。

花錢買破爛,聽起來不合理,其實就像買牛仔褲,人造的磨白、撕裂、補丁,速成的古舊,一點也不奇怪。

而且,破爛得一點也不便宜,懷舊、手作、頹廢都是奢侈的。舊貨家具店的另一招牌是裝穀物的麻布袋,化身為椅子、椅墊、靠枕、掛飾,以大地色系、粗糙觸感、樸素質地為賣點,價格翻好幾倍。如果誰家還有美軍援台時期的麵粉袋或牛奶袋,實在可以考慮改造一下,將小本,求大利。


設計師Kymberley Fraser的舊貨店3 Fine Grains,來源:The Orange Country Register, by Cindy Mcnatt

成語「敝帚千金」,一把破掃把,只因為與自己親,就看成價值千金的寶貝,有點自我感覺良好,但以現代經濟的角度來看,別無它指,就是字面上說的,破掃把真有可能賣大錢。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半路認親戚-帕森

<決戰時裝伸展台>都播六季了,跟看的觀眾必都知道「紐約帕森設計學院」的大名;不是這個節目的觀眾,因為強力放送的吳季剛熱潮,可能也知道帕森的名號,這麼一來,帕森似乎和「時裝」畫上了等號,像是帕森是一個專產時裝設計師的時尚設計學院。

趁帕森風頭正健時,趕快把帕森老先生搬出來,說說帕森子弟兵不獨時裝圈呼風喚雨,咱室內設計也和帕森一家親。

除了時尚設計,實際上,帕森也提供室內設計、建築、攝影、平面設計、插畫等方面的課程,各領域也都有將才引領風騷。但無可否認,帕森的招牌是由眾時尚設計師校友點亮的,Alexander Wang、Anna Sui、Donna Karan、 Marc Jacobs、Tom Ford…群星閃耀,堪稱時尚設計界的好萊塢。

今天的帕森閃爍著時尚的光環,但回顧歷史上的帕森,你能看見治學的務實和遠見。當初帕森先生擘畫的藍圖,奠定的根柢,其間曖曖內含的智慧之光,即使沒有鎂光燈助陣也不減其光華灼灼。

帕森學院之所以在應用藝術領域能執一方牛耳,很大一部份歸功於帕森老先生為這個學院所做的轉型。這個由美國印象派畫家William Merritt Chase在1896年創辦的學校,原本僅提供純藝術的課程,在帕森手中,逐漸轉型為純藝術、應用藝術並行的學校。應用藝術招生較純藝術容易,這使得學校得以獲利營運,更重要的是,帕森具有時代敏銳的觸角,過去的藝術可能指的是一件昂貴的畫作,限富人、菁英、貴族、教會擁有,但在新的時代脈絡下,常人的居所、家具、穿著,乃至閱讀的報刊、觀戲的舞台、道具,其間所展現的美感也是藝術的一環,所以帕森強調藝術與工商業的連結,強調藝術在生活上的應用面。他在美國本土首開舞台服裝設計、室內裝潢、商用平面設計等專業課程,這些我們今日習以為常的課程,在當時可是時代先聲。被我們嚷到空洞的「與時代接軌」,在帕森從來就不是一個口號,是逐一篤力實現的進程。

帕森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引介歐陸藝術思潮,他在1921年甚至在巴黎設立了帕森的分校。由於帕森曾在英國、法國、義大利和奧地利待過,他嫺熟歐洲藝術文化,了解歐陸做為世界藝術中心的重要性,巴黎分校拓展了紐約的藝術視野,也讓歐陸接觸新世界萌芽中的藝術思潮。

為了紀念帕森的重大貢獻,原本名為New York School of Fine and Applied Art的學校,於1941年才更名為帕森藝術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帕森先生本身是學藝術的,他撰有多本設計相關書籍,一方面也作為教材使用,其中一本是1915年出版的室內設計教材:Interior Decoration,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S
這篇文章有點半路認親戚的意味,當然啦,人紅親友多,一堆蒼蠅都飛來沾親帶故。我們要這樣巴著帕森,和台灣如此熱情的追著吳季剛是相同的心理,因為吳的優秀就是台灣的優秀,吳的名氣多響,台灣的名號就有多亮…

經由攀附另一個優於自己的人來增加自我價值,心理學說,這叫攀附性虛榮。

如果我有子女成就如此,我也捨不下這份虛榮,只是攀附本來就不是優雅的動作,攀附過頭,姿態就難看了。

Test

Test Link A Test Link B Test Mai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