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空洞

讓我著迷的是那個椅子與電扇之間形成的走道,洗手台底的凹處,馬桶水箱下方靠牆的空間...但我用手指啊指的,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那些地方,那些罅隙,只有在東西擺對位置的時候才會出現,只有在灰姑娘一天的苦難結束,躲進去哭泣的時候,才會發亮;只有在不問灰姑娘家裡怎麼可能出現抽水馬桶時,才會看見。/ 李佳穎小碎肉末>

第一次看李佳穎的書是<不吠>,有發現新品種的驚喜,等到<小碎肉末>出版,更加喜歡,期待下部新書。

垂直的領地

像自由圈地一般,窗框圍起了一個小區,無須插旗與宣告,我們便輕易合法的佔有了一面領土,90度垂直而立,屋主是唯一的主人。

如果這片領地裏有風景可言,觀賞權自然專屬於屋主,我們可以分享,還可以出租,按時計費,比如跨年的煙火,一票難求的演唱會。

雖說窗景窗景,但許多時候無非是城市平凡或雜亂的一隅,墓地也是可能,能得一片山光水色鑲在窗框裏的,甚至有24小時流動的景致,那是難得的禮物,豪宅也未必可得。同樣難得的,還有能擁窗景入懷的心和眼。

無論窗框裏容納了什麼,我們看著看著,慢慢的便想著想著什麼,窗景投射了我們的心思,讓這片領地更加的個人與私密。

「窗框內那片薄玻璃之外的一切,屬於我們內心,不屬於外在世界。」

<紐約的窗景,我的故事(The City out My Window)>/Matteo Pericoli

房子向後轉

房子怎麼向後轉呢?像林安泰古厝搬家那樣拆卸再重組嗎?

把後方的窗封了,門填了,前邊開兩個洞就成了,多快多省事!這是李娟寫她家裁縫店的故事。

李娟的<羊道>系列寫哈薩克的游牧日常,文字樸素真誠,她的游牧生活沒有為體驗而體驗的表演感,是我今年的好發現。




密室

就算無際無邊,只要沒有出口,就是密室。

太空無涯,回返地球無望的太空船是密室;
海洋浩瀚,魯賓遜準備老死的荒島是密室;
電影<酒店>裏,冰雪與心魔封緘的超級大旅店是密室,

無際無邊卻沒有出口的,還有心,
青春期的密室,中年的密室,人際關係的密室,辦公室的密室,婚姻的密室

密室比墳墓可怕,因為幽閉的是活人。


密室說的不只是空間,也是時間。
現在沒有出口,以後也不會有出口,這是密室的真諦。

民宿見面會

住的地方可以說該有的都有(誰不是呢,天天都是簡單生活節來著),但想要有的都沒有,比如按摩浴缸、大片落地窗、有書梯的圖書室、art deco風格的緞鐵圍欄陽台等等,有些好物則不見得要擁有,但就想體驗看看,過過癮。比如說,一把布面高背展著雙翼的扶手椅,四面William Morris草葉壁紙的房間,外推的殖民風格百葉木窗這類東西可就數算不清。每件東西都只能停留在癡心妄想的狀態未免消極,但偶像不能也不宜佔為己有天天相守,不如來個見面會經濟又實在。

住民宿就是這樣的見面會。

中意的民宿,就算網站照片看了千百張,真住進去心裏還是感到激動,確實有點粉絲朝見偶像的樣子。

民宿者也,當然要有民居的氣息,家常的味道,那些清空了生活的痕跡,然後再整型為制式旅館的半調子民宿,雖然也自成一格,但配備比不上旅館,味道比不上民宿,有時為了價格地點等因素,也會選擇這樣的住宿,但,純粹就是個歇腳睡覺的地方。

這是全球化的時代,全世界都是我的Shopping Mall,什麼東西不能買到?想要仿製一個最大眾的鄉村風,裝飾性線板、草葉圖樣的布料、紅地磚、木桌椅,都不愁買不到,但情境和氛圍偏偏不是剪下貼上就可以完成的複製。比如壁爐這玩意在台灣就永遠是個破綻,假也尷尬,真也尷尬。別說一個家這種小單位,就連韓國這樣大手筆包套來個歐洲村也不能減去滿街韓妹的濃濃泡菜味。

這又是網路的時代,利用Google Map街景模式有什麼地方不是靠滑鼠就能看到的,很多博物館不也提供Virtual Tour虛擬實境導覽,電腦不就是我們的國際瞭望台?但畢竟身歷其境仍有不能取代的臨場感,否則蒙娜麗莎不會每天有千萬粉絲(千萬手機)前往一睹風采,網路再發達,觀光業還是好漢一條。

所以,還是得實實在在的,前往一個地方,走進一間當地的屋子,躺在當地的床上,睡在當地的夜色和涼風裏,才能切切實實感覺到那氛圍。古舊的寫字桌,核桃木的扶手椅,織錦地毯,鏤空繡花桌布,大耳陶甕,離開了原初的所在,被搬移到了他方,只能太受注意或太被排拒,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只有在原鄉,它們才能嵌入一個事事物物都各安其位的起居生活注中,顯現其如常本色。


對於旅客,這樣的見面會可說是日常煙火,別人的家常,我們的小煙火。

Test

Test Link A Test Link B Test Mail 1